《流浪地球》为国产太空科幻片历史掀开了新希望的序幕并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它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更在于它"带着家园去流浪"引发了深植于国人的乡土情怀的强烈共鸣。
恰如刘培强所说"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当人类开始踏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就再也没有退路。
那么如果人类太空移民计划失败的话,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低成本科幻片《安尼亚拉号》则向我们展示了《流浪地球》的另类结局。
1、 星舰文化《安尼亚拉号》讲述因地球遭到破坏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后人类无法生存,人类打造了一艘名为"安尼亚拉号"飞船离开,前往火星移民,但因为在航行过程中发生极小概率事故导致失去动力,由此开启漫长而孤独无缘的太空流浪之旅。
在这艘载着8000人原定用三周时间从地球抵达火星的"安尼亚拉号"上,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来的生存需求。
保障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水的大型藻类工厂,
满足旅客娱乐休闲的酒吧、舞厅和商场,
甚至还有一个能和人脑建立链接、给予人精神寄托的AI系统"MIMA"。
在电影里,"安尼亚拉号"的庞大程度甚至要比《星球大战》里帝国歼星舰还要大一圈,它已经跳出了普通星际飞船的概念,甚至可以看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太空移动式家园。
但当"安尼亚拉号"偏离航道、走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已经从欧美古老的大航海移民文化,转向了长期居住在太空的星舰文化。
不仅是本片,还有经典的《星际迷航》系列、《太空旅客》等都是星舰文化的体现。
《流浪地球》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星舰文化的另类表现,别人是造艘飞船,而它则是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
比起突出归乡心理和与原住民矛盾激化的移民文化,星舰文化则突出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与孤独。
2、 寄托与希望无论是移民文化还是星舰文化,当人类从故乡离开前往新的生活目的地时,都是满怀希望的。
所以当安尼亚拉号的舰长宣布飞船偏离航道后并提出可能在两年内利用某个天体的引力进行返回时,并没有人提出质疑、甚至站出来取而代之,因为所有人仍旧把前往火星当做是唯一的选择,而不是永远在安尼亚拉号上生活。
因此当飞船上的运行工作出现空缺的时候,不少旅客纷纷选择了参与其中,为返航出一份力。
尤其是在五年后宇宙中飘来一根被认为是"燃料棒"的探针时,所有人的希望瞬间再度提升到了顶峰,连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倾尽全力去研究。
恰如《流浪地球》里所说"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的珍贵在于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以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漫长而枯燥的漂泊过程中,人们怀希望的内心会不断被现实所打击,最后衍变成了绝望。
电影通过AI系统"MIMA"的变化来体现看似平静的人们内心所发生的情感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在"MIMA"下会看见生机勃勃、风光秀美的地球,而随着人类内心的绝望和恐惧不断增加,画面也变得诡异起来。
直至最后,AI系统"MIMA"也被人类的绝望所吞噬,选择了爆炸自杀。
3、 绝望与毁灭AI系统"MIMA"选择爆炸自杀其实就代表了人类情感上的巨大转变,希望变成了绝望。
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人,行为也开始崩塌。
精神的空虚促进了邪教的诞生,生存的欲望转而变成肉体上的欢愉。
在邪教唆使下拖家带口自杀、无视道德伦理进行集体性行为。
当悲观的情绪不断蔓延开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些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在章回体的叙述下,绝望情绪不断叠加。
24年后还活着的人们早已佛系,选择静静等待死亡。
近600万年后,安妮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一颗宜居的星球时,可飞船内部早一片死寂,所有人也早已化作一片尘土。
《安尼亚拉号》最后以全人类团灭作为结局,与其他太空科幻电影截然不同,无疑带给观众一丝震撼和反思。
从结局回看开头就会发现,人类无论是移民到新的星球,还是漂泊在太空,最终的毁灭其实早已注定。
人类不知节制的活动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最终导致了环境令人类自我无法生存。
移民新星球还是太空,其实都是人类自我短暂的喘息,任由自我"野蛮生长"才是导致自我毁灭的关键。
人类其实渺小的,无论人类如何野蛮生长终究影响的只是自己的生存。
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人类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瞬间,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它们。
所以人类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首先应学会自我克制,然后保护好地球。
因为保护好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题目是引经据典,不是求和谐招打。
片子是硬着头皮看下来的,很多描写宇宙是黑色的,其实我认为更准确说,宇宙是最大的深渊,失控后的飞船就是一个无尽坠落的过程,到最后痛苦压抑开始麻木,人性消失,甚至物质重新化为粉尘,影片要传达的是一个对宇宙应该有的态度,一个应该明白的概率,去童话化就是第一步。
没法估计多少年,人类可以走出太空,但有一点影片说的很清楚,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将宇宙狰狞而沉寂的面目遮盖起来的地球中,那里鸟语花香,沧海桑田,但这却普通沙漠中的一粒琉璃沙,荒漠才是本质。
于是乎,另一些吊诡的命题出来了,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吗?
困住人类走出地球的是技术还是人类脆弱的精神?
人类最好的宿命也许是守住地球?
最近很巧在网上看到这个片子,科幻,剧情,那就赶紧下来看看吧。
片子是五十年代瑞典的小说改编,原著获得诺奖,背景是在飞往火星的飞船上。
该片在画面上一改科幻大制作的特点,看场景应该是在一处新建商业的地方完成拍摄,因此投资较其他片子小很多。
人物表演方面主角都很棒,没有问题,个别角色戏份需要调整,这个马上说到。
再说片子对小说的还原,能拿到诺奖的小说,毫无疑问,绝对要有发掘深度,并且很有深度,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原著来说全部精华可能不能一一体现。
因为看小说,读者边读边想,看电影,观众是被动的跟着导演的节奏,这就暴露出片子的一个小缺陷(个人认为哈),发生事故后,是这个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可以推测的是人性与人心在外围一切失去援助及希望的时候的变化及表现,但是片子比较匀质把第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等等分开描述,从时间里份量上导致人性及心里挖掘深度不够,因此建议有主次的描述才能挖掘深度。
第二点,主角的性质与特点是需要反衬的,这点上我个人觉得舰长这个反面角色以及天文学家的描述不够。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
片子以及体裁很好,有机会的话可以再好一些。
今天聊聊瑞典 / 丹麦电影《安尼亚拉号》。
片名Aniara (2018),别名星舰迷航:安尼亚拉号。
影片《安尼亚拉号》根据瑞典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哈里·马丁森(Harry Martinson)1956年的文学作品《Aniara: An Epic Science Fiction Poem》改编。
原著是一部星际穿越题材的百节长诗,由103篇诗歌组成。
哈里·马丁森1949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由于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水反映整个世界”,与艾文德·雍松(Eyvind Johnson)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文学评论家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之歌”。
其实早在1960年时,《安尼亚拉号》就已经被改编搬上电视。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早期影片表现形式还比较质朴。
影视作品与原著诗歌故事主线保持一致,庞大宏伟的宇宙飞船“安尼亚拉号”用于将人类从地球运送到火星。
“安尼亚拉号”启动后没多久就偏离轨道,驶向无边无际的宇宙深处。
略有不同的是,1960年版中“安尼亚拉号”偏离航线的原因是撞击小行星,2018年版中“安尼亚拉号” 偏离航线的原因是燃料箱遭遇太空垃圾撞击,飞船紧急排空燃料。
《阿尼阿拉号》的创作背景是冷战初期,美苏争霸,双方竞相开发核武器,大量核武器如同幽灵一般在人类头顶盘旋。
哈里·马丁森以此描绘了一个人类无法居住的世界。
整个地球因为受到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人类无法居住,只能背井离乡,前往火星移民。
在现代科技面前,人类已经显得十分渺小,换到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人类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被迫迁徙的人类看似充满希望,实则只是在延缓注定灭亡的结局降临。
“阿尼阿拉号”这个名字出自古希腊语“阿尼阿洛斯”(aniaros),意思是“遇险”或“危难中”。
片名就已经预示了剧情。
《阿尼阿拉号》围绕着希望和绝望展开。
最初所有人都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火星新生活,紧接着意外发生后,绝望开始冒出了苗头,随后绝望气息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直到所有人灰飞烟灭,绝望成了绝对主宰却也没有了宿主。
生命只有一次,地球也只有一个。
按照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各种天灾都无法灭绝人类,能够把人类彻底弄死的就只有人类了。
维系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就是地球,人类让地球变得无法居住,自己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阿尼阿拉号》秉持了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的一贯悲观态度。
拉长时间线来看,科幻小说整体都是保持了一种悲情态度。
对科技发展、人类未来以及人类本身都表现出担忧态度。
原因很简单,世间万物都逃不开熵增定律。
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这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定律,一切生命究其一生都在抵抗熵增,而一切都将毁灭。
同样拉长时间尺度,所有挣扎都是肉眼可见的徒劳。
《阿尼阿拉号》更是用一艘载满8000人的巨型宇宙飞船,来印证了这个道理。
所有看似意外的突发情况,其实都是熵增下的必然。
人类毁掉地球后,其实就是在毁灭自己。
侥幸逃离地球前往火星的人,一些在逃离的路上,结局依旧是毁灭,一些直接逃到毁灭结局,殊途同归。
影片《阿尼阿拉号》着重表现的是一船人挣扎的过程。
他们最初相信科技,认为科技可以解决所处困境,可是科技并没有能力解决,于是船长想到使用谎言和思维控制来维系秩序。
随后数十年内设备故障、探针事件等接连发生,人们开始转而相信邪教,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别看科技和邪教看起来差别挺大,其实在这些人眼中并无太大区别,都只是一种精神寄托。
希望或是绝望,最终都是徒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希望或是绝望——《安尼亚拉号》
非常适合二倍速看完的片,充满北欧性冷淡风,即便有非常多裸体镜头,宣扬的是压抑与绝望,带给人的是无生机的死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要死一部分人,可以是老人,坏人,丑人,消极的,精神不稳定的人呢?
内核不是科幻是孤岛绝望,而这么多人的社会,样本足够丰富,会那么绝望吗?
要知道大多数人类都是一辈子都不出村的活了一辈子还是有乐观生活的,还是人类知道的太多,犯了知识分子的矫情病,知识越多越不快乐,那还不如不要有太多知识,世界留给单纯快乐的人,矫情的人多了带给人的就是绝望,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看资料才发现 安尼亚拉号 几乎是部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编剧都是同一个人。
又是个星空科幻,还有些CG做的大场面,拿去好莱坞说小一亿美元制作成本也不为过。
但实际成本1400万人民币。
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出现了非常多的高概念,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性别与家庭。
因为是导演的个人作品,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能最大程度上展现导演的才华。
虽然概念的东西很多,但不算难看,尤其在这次封国的语境下,更能体验出电影里的焦虑。
人,都是逼出来的,无论独裁,邪教,起义,同性还是武汉嫂子的汉骂。
个人感觉,电影里那个高速探针的确有点剧情bug,首先得看是不是人类的产物,大多数人认为是的,但是10年时间就会导致一个高尖端技术飞船+科学人才连飞船的基本元素都识别不了?
就算有基本的科技飞跃,恐怕也无法达到这种短短10年几乎跨维度的提升吧个人感觉并不是人类的产物,女天文学家不也说,其实只是个巧合。
可能那东西本身就不是人类的,就是一种其他种类的物体,所以认知范围导致人类连他基本元素都无法识别,也无法解刨破坏。
1968年,库布里克拍摄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电影,叫做《2001太空漫游》。
他站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础上去遥望距离他比较遥远的二十一世纪。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库布里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穿越回过去的人,因为在那部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太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的人们不敢相信,但是真正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从片中看到的那些理念没问题了,但实践起来却一言难尽。
因此,那部电影被称为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跨时代的里程碑制作,电影本身不仅仅遵循了一个物理上以及航天上的设定,而且通过这个设定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最为可贵的是,那些想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是库布里克令人折服的地方,同时也是那部作品让人尊敬的点。
为什么那部电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电影本身提出来的概念,以及概念本身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之前的科幻电影仅仅是满足于视觉上的科幻,并没有对于科幻本身的概念性的东西做一个相当全面的解释。
但是库布里克在当时的科幻电影大环境下,进行了科学的猜想以及实现,这是难得可贵的。
无独有偶,对于此类型的跨时代的电影本身就非常小众,因此,很多导演进行尝试的时候,就会尤为慎重,一不留神,一部佳作就有可能折翼。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属于一部非常另类的作品,它并没有用炫彩夺目的特效来为我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华丽,仅仅是用一个朴素的概念,就足以让很多科幻电影汗颜。
这部电影叫做《安尼亚拉号》是一部软科幻与硬科幻结合的作品。
相比于很多的超级英雄为大家营造的科幻环境,本片还是比较保守的,相比于星际迷航等科幻巨制,本片算是小成本的。
但是这些硬件的薄弱并不代表本片的内核质量较低,即使是最苛刻的科幻影迷们,在本片中找到瑕疵也不容易。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飞船展开,一个名为安尼亚拉号的飞船在太空航行,它的目的地是火星,这艘飞船可以和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号相媲美,它是那么的华丽且充满人情味。
没有人认为这艘飞船会因为一点小毛病而彻底沦陷。
但是这个小毛病很快就到来了。
因为飞船的动力装置中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因此,应急系统将整个动力系统全部弹出到太空,此后的飞船没有了动力装置,很快的就成为了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于是,船上的人们开始了恐慌与骚乱。
关键时刻,船长为大家画了一个“饼”来充饥。
他预言,飞船在航行4年之后,就能利用某一行星的引力来重新回到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顿时充满了希望。
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船上的一个天文学家否定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坦然接受了这艘飞船将永不靠岸的事实。
人们继续在安稳中度过着这平静的日子,好在船上还有一个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虚拟空间最终也消失殆尽。
日子又开始没了希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漫长的时间的拷问下,谁也没有经得住考验,人们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唯有这艘孤零零的飞船继续着自己未尽的航行。
本片在当今超人满天飞的时代,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完全是一股子清流,而且本片引入的这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开始拥抱科技的时候,科技是否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为人类造福。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科技能否真的像预测的那样,依旧能有效地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
本片阐述的一个核心就是希望,这是在《流浪地球》中,人们提到的话题,当一切看上去非常渺茫,人们是否依然会有希望,这个问题是一个设问,且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回答。
《流浪地球》中的人们面对这个问题,用几代人的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让人们看到了答案的曙光。
但是在本片中,即使是活到最后的人们依旧是不能目睹答案的真容,这就是悲剧所在。
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区域总是掉以轻心,但是悲剧却并不会因此而推迟来到的步伐。
很多悲剧发生的时候,总是没有任何的预兆,但是粗心的人们却总喜欢用漠视来面对这些惊天灾难。
我们经常用战胜来形容自己与灾难之间的平衡。
但总是忘却了灾难本身需要我们付出的代价很重。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与绝望,往往只距离一瞬。
……你好,再见
开场不断的末日钟声,伴随着海啸,火灾,暴风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给这部电影奠基了绝望的基调从开始1小时飞船被迫排空燃料之时,我下意识的就觉得飞船上的人民会面对两个极端问题,一个精神上的迎接死亡的过程,一个现实上的社会体系的建立过程。
三体中蓝色空间号和量子号在孤立的宇宙飞船上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电影中用舰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概而过,这批人类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算是地球人类,所有的伦理秩序资源配置甚至包括交配繁衍权力都应受到严格控制。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迎接死亡主要描绘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抑,从1小时,3周,3年,4年,5年,6年,10年,24年,九万五千多年,希望很少,绝望却在不断的扩散。
有人自杀,有人狂欢,有人逃避,有人恐惧,仅有女主一人坚持面对希望,却一次次被不断浸入的黑暗击打至绝望,观影的我们只有2小时经历,而片中时间的跳跃可是以年计,由此而感到女主的伟大。
本想给这部电影打5颗星,可绝望的结局是我不喜欢的。
虽说石棺后来历经五万多年回到地球,但早已无生命的迹象,这结尾更像是嘲讽女主坚持希望的撒旦笑脸。
即便是三体也让程心代表人类活了下来,这也算是我一点小小的固执吧。
活着就是我的葬礼,这句真的是绝望至极。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飞船的船长没有胡子和有胡子,都挺帅的。能够理解那些自杀的人。
wow
小成本科幻居然能有如此的震撼力,这个题材感觉确实也不需要更多的特效或者画面了,本片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我十分满意
科幻补片01:莫名其妙
虽然影片在逻辑上有很大漏洞,但对于探讨「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不会觉得自己被囚禁」这一命题非常出色,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宇宙中慢性自杀的全过程。
还行
真是致郁
在完全没看背景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才懂得其中的深意。三年就有宗教诞生真是不可思议。里面的天文学家好浓重的俄国天才味道。随意查看一下相关背景,原来是根据瑞典的诺奖大师的诗集改编的。确实非常有诗意。星球不就是大一点的飞船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依靠每个人每一天的微小努力。
难怪是冷门电影,一点逻辑都没有,人类目前化学火箭燃料到火星也只要四个月,电影里的飞船动力技术再烂也不会连现实的水平都达不到吧,何况这显然不是第一批火星移民了,地球到火星之类连空间站都没有吗?在飞行过程中不管怎么飞,联系地球空间防御没有问题的,这飞航既然飞得这么慢,遇到点事情能一秒飞出太阳系不成。
社会学
海報和飛向太空重合度有點高,時間在累積變長但社會還是碎片化的。並不必要去學前輩們,還是先把美術精進一下。
没啥意思
故事不够完美。到火星的路上坏了拦不住吗?和人类发个求救信号啊。飞船外表太脆弱了,给个救命装备也不给一下说明书,解释好这些可以五星。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但初期设定问题很大,人类顶级飞船居然没有逃生舱,不会发求救信号,核心部位放外围,真有这种设计师估计得拉出来枪毙;这么多年过去,居然没有其他的救援飞船过来寻找,我就不信这飞船一次性能带走所有的人类;而且这么大的飞船居然害怕太空垃圾,船上没带自卫武器或者小飞船来在航道上进行清理垃圾吗,再者说了这飞船上没有备用能源和反应堆吗。
有机物的悲歌。剧本真是好,石棺式的飞船很有意思。时间是有机物无法抵挡的,哪怕通过繁殖也无能为力,终究在时间中被分解成了无边寂静。所谓科技,如同电影里的希望,在面向时间和空间的时候都是那么的绝望。
6.5分。原作诗歌集据说拿过诺奖?电影本身看起来还挺硬科幻的,让人想起2001太空漫游~~但毕竟是文艺片,更多的还是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宇宙环境下的人类社会的逐渐崩解刻画得也比较文艺腔。仔细想想很经不起推敲,但看在经费的份上也就算了。最后几百万年后遗骸到达新星系还算震撼~~最近有一部同样故事背景的恶搞喜剧《大道5号》,放一起看风味更佳~~~
再看北歐電影我就是傻屄。
不少科幻电影事实上都是一个思想实验,本片也是这样,有很深的可解读空间。
六十多公里每秒的速度,发动机坏了就失联了。二十年还没飞出太阳系呢。